练习时长一年半的Kickstarter Creator
PUBLIC在去年的这个时候,我觉得如果有这么一个文章带我大概窥探一下Kickstarter发行项目的全过程,我会100分地感谢他,但是当时没有找到这样的内容。
一年过去,我的项目也算是在某个阶段意义上做完了,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点自己的感受,记录一下这个跌跌撞撞的过程。
如果能帮到其他人,甚至有人看到后愿意跟我说let’s_have_a_talk,都会觉得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。
众筹是个好想法
众筹做项目,我觉得算是一个整体有利于项目发起者(后面可以依照Kickstarter的惯例,称作Creator)的想法。
我发起一个项目,介绍给大家(后面依照Kickstarter的管理,称作Backer),如果大家信得过我,就把钱付给我来做。
如果做成了,我优先给Backer们发货,如果没做成,就只能说一句“对不起”。
一个了不起的想法。Good enough to build a company.
现今在伟大的市场调节作用下,这个平衡也一定程度上滑向了Backer。
勤劳努力的深圳创业者们,依靠成熟的供应链(不只是制造的供应链,也包括营销和品牌)把Kickstarter的宣传页变的越来越精美。
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诸多项目,在上线的时候,已经是“箭在弦上”的状态,前期的费用都已经用其他方式募集并投入进去了。
我的项目也不例外。
既然承担了风险,就最希望通过一个概况来了解这个项目,以更具体的体感去感受这个风险,俗称有哪些坑要趟。
我希望尽我所能介绍一下这个过程。
2023-12月,*工业设计* 开始。
在深圳,你可以做到相当高的工业设计水平。 有像LeapX这样由前DJI产品设计师自己开的顶级工作室,也有洛可可这样中规中矩的集团作战公司。
从预算上来说,范围很大,10w-100w吧,这样去想比较好。现在大家都很重视ID,可能除了开模费用之外,最贵的就是ID了,有一些明星产品两者的费用相差无几。
工业设计最后给出来的,最基础的是,设计稿,这个最好理解。 在中期设计公司会拿2-3个方案供Creator去选择,选好一个进一步去发展细节。最终形成一个像宣传册一样的东西,有产品不同视角的 *渲染图*。
也很重要的是另外三个:
- 中间的草稿过程。这个主要是Kickstarter项目的特点,用来增加项目的可信度,如果没有可能在项目的最后审核会有问题。
- 3D模型。这个3D模型主要是在设计公司退场之后,做一些其他的用途:比如自己做渲染,用来产生后期的更多宣传素材,包装盒包装、技术示意图这种。 这里就有个细节是,设计公司给你设计图之后,你能不能自己独立的做渲染?如果你有xx软件经验,同时模型有材质,就理论可行。所以要注意设计公司给出的模型是否具有“二次渲染”的可能。 毕竟从义务来说,后面设计公司就没有责任再去接你的需求了。
- 可生产性。这个根据一开始谈的合同不同,设计公司会决定是否参与生产环节。 一个高水平的(高收费的)设计公司,是会负责到实物(起码是手板)的质感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设计标准的。
2024-02月,原型功能可用。
这个可能是我的同行们最擅长的环节。
做一个原型把最基础的功能实现。这个主要是给自己心理兜底了,我这个想法到底是不是现实的,实际用起来和想象的有多大差距。
存档一些过程照片是重要的,同上面的原因。
2024-03月,小范围曝光
比如参加展会。
这个阶段主要是想获得获得一点外面的反馈了,这个时候大体上已经知道要做什么了,特点是什么,卖点是什么,客户是谁。亲耳听一听他们的想法很有帮助,一些正面的反馈也会给项目成员很大的信心。
这里需要一个 平面设计 ,用一个易拉宝或者一个海报来介绍产品。后面也有很多地方会用到 平面设计: 网站、投放广告的广告素材、包装盒、说明书。
2024-04月,外观手板
接着上面ID的结束,下一步就是找像红品这样的公司把手板做出来。 现在也有一些小项目是用3D打印的,可能也能做到不错的水平,但是我没试过。
从我的感觉来说,手板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做,可以做到完全量产品的质感,甚至因为手工打磨和检查,可能比量产品还要好,总之是这一阶段很重要的参考。
做硬件有一个特点就是,看到实物的那一刻,会改变之前很多的想法,有好的也有坏的。ID好,实物差。或者ID差,实物很好。都有可能。
2024-05月,拍视频
同样是发挥深圳供应链优势的时候了,有了手柄可以开始拍宣传视频了。也就是我们在产品发布时候看到的1min左右的那个视频。
和视频公司沟通脚本,分幕内容,以及最后的棚拍日期。确定好之后,视频公司会找好场地和模特来拍摄。
产出除了视频之外,也有一个很重要的 棚拍图 ,也就是产品的特写图片,有带模特的,也有不带模特的,这个当时我根本没意识到,后来发现太有用了。
2024-05月,前测
其实我是做到后面,接触了 众筹代理 之后才知道这个词的,惭愧。
不过这是一个窗户纸。前测指,用广告投放的反馈,来初步判断你的项目成功的概率。
这里投放是指,在Facebook/Google这样的广告平台上去投放你的产品的海报/短视频,吸引用户的点击,甚至用承诺早鸟价优惠的方式收取预付费(1美元或者10美元),收集用户邮箱。
一个关键指标,就是收集到的每个邮箱用了多少广告费。100美元一个邮箱,想想就知道项目不行了。1美元甚至0美元一个邮箱,说明项目很受欢迎。
有点像后期产品上线之后要做的转化-投放曲线的提前实验版本。
我不是很懂这个过程,感觉好像有很多门道,但是好像又很简单。
这里有一个工作量也不算小的地方:就是这个时候可以做好独立站了,所以同样需要 *平面设计*。
独立站后期可以单独卖产品,但是这个阶段主要是放一个"Keep updated with us"的邮箱收集框。
独立站可以用一些广为人知的SaaS服务,如Wix,Shopify。
插一句感慨一下,感觉这种SaaS跑通之后真是爽啊,整个后台都找不到人工服务。但是该付钱的时候也得付钱。
众筹代理
我很佩服这些公司,感觉他们实际真的是非常接近一线。尤其GOC这种成功经验无敌的公司,肯定还是相当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。
遗憾的事情是我这次并没有完整的经历众筹代理的“培训”,感觉最干货的就是前测这个概念的部分了,更多的操作从旁观来看比较通常和标准化。
起码这篇文档的内容,应该是完全涵盖在优秀的代理公司的创始人的脑袋里的。
2024-07月,预热
这个预热和前测有点像,只是当时我不懂前测,但是模模糊糊觉得应该做一点公开的宣传。 然后有几个视频就火了,这时候收集到了一波邮箱,不算很多,但是很有意义,也很鼓舞。
更常见的做法其实做好前测就行了。
2024-08月,launch
launch有这么几个部分:
campaign 可以理解成一个很长的文档,一个比淘宝详情页还长的详情页。 我本来以为众筹嘛,简简单单,没想到参考了几个项目之后发现都特别长。 产品功能,使用场景,技术点,社区链接,时间线(发货计划),团队故事(有谁,怎么想到的)等等
这里也是需要 平面设计 的地方了,但是也有人是完全用figma自己做的,哈哈。
其中最重要的是KOL的评测视频部分,后面单独作为一项去写。
价格以及发货日期
需要定产品的价格和发货日期,以及发货区域。
首先定价,大家的心理预期可能是KS价格要比促销价格低,促销价格要比正价低。比如6折 7折。
发货日期,感觉现在KS项目其实是在变得越来越快。5个月算是中规中矩,3个月算是优秀。
有一个小问题是,不要选择在12月发货,在圣诞期间运费会涨价并且投递变慢。
运费 运费在KS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包括进口税的。好的是,主要的国家美国是0关税对于低货值的商品(好像是800美金),坏处是有一些国家的税率很高。
所以要综合来看设置不同国家的运费,甚至排除一些成本过高的国家。
资质
需要一个自然人作为项目担保,上传海外ID或者国内护照。
一个收款帐号,一个付款帐号。
审核
最终在上线前KS会做一个人工的审核,往往会对于项目的真实性作出一些质疑,类似团队成员是不是真的存在,有没有照片,前面提到的过程资产这种。
但是用不了多少时间,1-2天就搞定了。
2024-07月,KOL
非常重要的环节来了!现在谁买东西,不看看评测呢。
我知道有很多产品的KOL视频,特别是用在KS campaign的,是付费内容,所以。。。你懂的。不过无可厚非吧。
但是我想说的是,这些KOL里面有一些是真正喜欢你的想法的人,他们是真正的种子用户,他们会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很多用户的视角。
珍重这些意见并改进你的产品。
然后在模式上,通常KOL是收费的,除非你的产品特别打动他们。1000美金左右可能比较常见。
然后也有一种模式是分成,在KS上线后,可以有类似返利链接的东西统计购买来源,分成5% 10% 15%比较常见。
这里又要提到一个SaaS服务了,Kickbooster,专为KS准备的返利网站。Kickbooster是从抽成和订阅费去赚钱的。
其实这种返利我理解是质量很高的,相比于广告平台的投入。
上线之前最好有2-3个高质量的评测视频。
2024-09月,开模
筹款结束了,钱很快KS就会转过来。
如果真实的众筹的话,这个时候就可以安排模具开工了,也就是签付款的合同了。
开模费用小的可能也要50w这个范围,贵的就不说了。就看结构设计和东西的复杂度了。
结构+硬件基本是项目发货的最长路径了。 也看和合作方的合作工程中,是不是能找到靠谱的伙伴以及维持一个不太弱势的位置。
每个环节,每个人都主观上不会延期的,但是A拖延B,B拖延C,时间约拖越长。
是不是可以合同约定罚款呢,事实是代工厂(或者其他合作伙伴)可能说,你这样,我们没法合作了。
非常现实的问题。
2024-12月,发货
在搜索引擎就可以找到很多深圳的海外物流公司。在物流成本上基本是差不太多的。
有一个灰色地带是产品的报税,常见的是会比低于货值去报,但是低多少每个人说法不一样。
发货最常规的做法是,集中出港,到了目的地国家之后,交给本地的物流公司,例如美国的USPS,英国的royal mail。 所以实际上发货之后,用户拿到tracking number,需要一个一周的时间,这个要沟通好。
说到tracking number,有个尴尬的地方是怎么发送tracking number给用户。 一般是用KS导出的邮件信息,配合Mail Merge(自动化群发邮箱工具)来做。
前面独立站收集的邮箱,也可以用Mail Merge去发送项目的更新,保持大家的关注度。 Mail Merge除了用来群发“个性化”邮件(也就是Dear xxx里面的xxx是google sheets里面的一列),也可以出阅读统计,用户有没有打开这个邮件。
其他的Mailchimp好像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这个,其他feature我还没有探索过。忽然想到一个是可以在邮件里面提供unsubscribe功能。
这里要注意,如果有人是用apple ID登录的KS,他的邮箱是类似xxxx@privaterelay.appleid.com,苹果提供的一个隐私保护功能,如果配置正确,是可以转发邮件的,反正我不知道谁配置了。 那么就收不到tracking number通知邮件。我没找到好方法,只能一个一个通过KS message去发送。
测试
可以说在前公司里面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,你永远可以投入更大的资源在“测试”上。
但是实际执行来看,不可能每一个测试都在每一个出货品上面做完。这里只能考虑分层,或者说抽样的去做。
所以在生产里面分批次,前面批次少一些,但是测试的环节做全一些,后面随着测试量更多,对瑕疵和不良品的体感更足了,就可以把重心放在良品率和生产速度上。
一些事务性的东西
- 公司注册,用代理注册的美国公司,在7月拿到:
- CI(Certificate of Incorporation)
- MA(Memorandum of Association)。
- 更重要的是EIN(Emplo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),这个到处都会被用到。但是在公司注册后一个月才能拿到。
- 创始人如果方便的话,申请一个ITIN也比较方便。但是我其实没用到。
- 域名也可以有了,域名下的邮箱也可以有了,我用的Google Workspace Business Starter。
- 银行帐号,在EIN有了之后才能有。 帐号有8月份有的,这是用来收款的,可是用来付款的借记卡debit card是9月份才有的。
- 媒体帐号,twitter/youtube/facebook/IG/tictok
- 认证FCC(美国),CE(欧洲),是强制项,没有的话海关有概率被卡下来。有专门的公司解决。1-2w人民币吧
- 商标和外观专利,基本要半年以上。外观专利要在第一次在公开曝光之前完成提交,拿到回执号。各自也是几千人民币的费用。
这些东西很慢,强烈建议提前规划好。